候选项信息补充完善         
所属榜单: 戏迷最喜爱的戏剧戏曲演员排行榜
选项名称: 李玉花
修订时间:
处理状态:
温馨提示: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修订本条目信息,请登录再行修订! 立刻登录!
更新图片:
正在使用的图片
我上传的图片

请填写图片更换理由:

说明:

  • 涉嫌侵权或存在版权争议的图片,一律不予采纳!
  • 请说明原图的不足和新图片等,若无明显优势,一般不会采纳,请勿上传!
  • 您上传的图片中不允许出现网址、标志、电话等涉嫌广告宣传的元素!
  • 图片须小于200K,尺寸在150*150--1600*1600像素之间,且只能为jpeg格式。

当前简介: 不超过300字,简介信息无须换行、排版
李玉花,原名潘二娘。人皆尊称“李老姑奶奶”,淮剧鼻祖,江苏省建湖县岗西潘庄人。淮剧八大流派之李派旦腔创始人。8岁师承徽班艺人彭友庆,又得到淮剧艺人李金如和陈关龙的指点。 10岁登台演出,攻青衣。 1921年随彭友庆、沈长发、陈福泰、时炳南、倪富康等..
请在下框中对原简介信息进行编辑修订(点击此处将原内容复制到下框中

当前详细介绍: 不少于50字,不超过2000字,请注意介绍内容准确性和换行、排版形式!
李玉花,原名潘二娘。人皆尊称“李老姑奶奶”,淮剧鼻祖,江苏省建湖县岗西潘庄人。淮剧八大流派之李派旦腔创始人。8岁师承徽班艺人彭友庆,又得到淮剧艺人李金如和陈关龙的指点。
10岁登台演出,攻青衣。
1921年随彭友庆、沈长发、陈福泰、时炳南、倪富康等来上海。在南市、杨浦、闸北等地演出,在民乐大戏院公演《李翠莲》、《秦香莲》等戏一炮打响。经常演出:《山伯访友》、《秦雪梅》、《赶脚》、《葛丁香》、《琵琶寿》等。
幼年唱过“门叹词”她嗓音嘹亮,乡土特色浓郁,名声渐著,她以唱取胜,词曲别具一格。擅长【六字句】结构连环句,节奏稳健、变化多端,把各种抒情旋律溶入自身的声腔中,被誉为【李玉花调】。
成年后冲破女伶禁演过的旧俗,与金牡丹、董桂英等都是淮剧第一代女演员。
1931年在苏州吉庆园与陈为翰、王道赞、裴少华、袁彩凤、成君玉等同班演出。
1936年她返回建湖,参与以韩家班组建的【京夹淮】形式,在盐城、阜宁等地演出。为当时苏北享有盛誉的女红角,并首创了淮剧【拉调滚板】。
上世纪40年代后由于【自由调】兴起,李玉花吸收了【自由调】的长处和民间说唱艺术等,她对【滚板】唱腔进一步的改革,使它在上下句落音,伴奏等过门等都有了灵活的变化,这种唱腔称为【自由调滚板】,上海观众称为【李老姑调】。
1945年参加同心公司。
6个月后她应邀请来在高升大戏院公演《女审包断》、《秦香莲》、《李翠莲》、《骂灯记》、《扫雪打碗》等剧目。
1946年参加上海市联义淮剧团。

1947年为募捐救济苏北灾民,与丈夫在天蟾舞台义演《赵五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观看后称赞“乡土气浓,声情并茂”。
1951年以《赵五娘》(下半段)中的赵五娘一角参加上海市春节戏曲演唱竞赛会演获演员一等奖。
1952年以《李翠莲》(下半段)中的李翠莲一角参加上海市春节戏曲演唱竞赛会演获演员一等奖。
1953年参加上海市精诚淮剧团。
1956年参加上海市春光淮剧团,长期与筱惠春等通力合作。
1957以《书房会》一折老戏为上海市文化部主办的华东戏曲研究班作交流演出,特别是她演唱的那几大段诉说家乡之苦的【自由调滚板】,每段【滚板】结束后都能听到观众雷鸣般的掌声,由于年老她甘愿当配角,为后辈精心传艺,为淮剧艺术作出了贡献。

请在下框中对原详细介绍信息修订完善(点击此处将原内容复制到下框中

应注意内容的排版形式,注意换行等。不得出现“编辑本段”、“图册(xx张)”等之类的词语。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法律声明广告服务站点导航友情连接意见反馈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
Copyright 2009-2010, LUCKCOM Co.,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