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项信息补充完善         
所属榜单: 戏迷最喜爱的戏剧戏曲演员排行榜
选项名称: 李小才
修订时间:
处理状态:
温馨提示: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修订本条目信息,请登录再行修订! 立刻登录!
更新图片:
正在使用的图片
我上传的图片

请填写图片更换理由:

说明:

  • 涉嫌侵权或存在版权争议的图片,一律不予采纳!
  • 请说明原图的不足和新图片等,若无明显优势,一般不会采纳,请勿上传!
  • 您上传的图片中不允许出现网址、标志、电话等涉嫌广告宣传的元素!
  • 图片须小于200K,尺寸在150*150--1600*1600像素之间,且只能为jpeg格式。

当前简介: 不超过300字,简介信息无须换行、排版
李小才生于1904年。豫西调名家。从小就过着四处乞讨的流浪生活。查一下档案,资料极少,除了一张履历表之外,什么也没有。表上写的是登封芦店。但那是他老婆的家,怎能算是他的家呢?那老婆既非明媒正娶,人家的满堂子孙又不姓李,只不过是长期相处,自然形成的伴侣罢了..
请在下框中对原简介信息进行编辑修订(点击此处将原内容复制到下框中

当前详细介绍: 不少于50字,不超过2000字,请注意介绍内容准确性和换行、排版形式!
李小才生于1904年。豫西调名家。从小就过着四处乞讨的流浪生活。查一下档案,资料极少,除了一张履历表之外,什么也没有。表上写的是登封芦店。但那是他老婆的家,怎能算是他的家呢?那老婆既非明媒正娶,人家的满堂子孙又不姓李,只不过是长期相处,自然形成的伴侣罢了。还有一个说处,那就是他向来漂泊不定,在芦店却一次定居十年,后来又五年,合起来共十五年,算是解放前他留住最久的地方了。而1952年以后。却在临汝整整度过了18个年头,比居住最久的登封芦店还要多三年;况巳被省里称之为“豫西名老艺人”之时是在临汝;最终扔下他—把老骨头也是在临汝;他又曾是临汝县豫剧团团长,县第一、二届政协委员,从这个角度上说,似乎又可以认作临汝人,如果说的确切点,应该是:生于郏县,死于临汝,家住剧团,流浪于登封、密县、荥阳、巩县、新郑、禹县、临汝等地,而居临汝最久。

叫花子除了白天找吃的,夜间钻进庙里之外,没有个可去之处,真是闲的无聊。李小才十二岁那年,行乞到密县北赵,正好村里有个教戏的小科班,这使他舍不得远离了。每天在附近讨罢饭,总要守在这个科班旁边,看小学员练功,听老师傅教戏。天长日久,好象上了瘾入了迷。讨饭花子只是缺吃少穿,并不缺心眼,那师傅教的戏被他一字一眼清清楚楚地记在心里。—天,有个学员为着苦苦学不会一段戏而遭到老师严历责打时,李小才顽皮地上前请求:“老师!让我来试试吧?”老师点头应允,他便扯起嗓门唱了起来,竟是一板不错一字不差,那宏亮的歌喉,聪明的心计使老师暗暗惊服,当即表示愿收他为徒。他磕头拜过师傅,算是正式入科,从此便不在四处乞讨了。老师虽然器重他,作为重点培养,但老师毕竟不是名师,手下也自然出不了高徒。—过四年,该出科了,孩子们只不过能到戏班混碗饭吃而已,要想“红”起来,还得要继续下一番功夫。

离开科班后。李小才先后搭进了密县太乙老班、太乙上班、小三班、巩县泥河、荥阳崔庙太乙班、登封芦店、禹县蔡仙社等戏班里。遇到成熟的演员,他自然是甘拜下风为人家当配角,“拉二套”,甚至跑龙套,为的是借着演出的机会好在一旁偷偷地学人家的本事。没有机会跟人家同台演出的,抽空也去看看人家的戏。在他所学的须生行当中,他最推祟的,要数韩小舟和豫西“三张”(张同庆,张福寿,张小乾)。于是,后来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应该说是受这些前辈影响较深的。长期的细心揣摩、吸收、溶化,使他日趋成熟,也逐渐成名。

李小才以唱工见长。为了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逐渐选定了重头唱工须生戏。其代表剧目有《伐苏秦》、《收吴汉》、《剿宋贵》、《文昌阁》、《八贤王说媒》、《卖苗郎》、《抱琵琶》、《荆紫关》等,深受观众赞誉。即使在不是领衔主演的一些剧目里,如《桃花庵》中的苏坤, 《劈山救母》中的霹雳大仙等也博得观众津津乐道地评论。

李小才的唱腔属于地地道道的豫西流派。但他和其它豫西流派名家如狗尾巴、地虻牛、王二顺等又不同,他独数一帜,自成一家。其唱腔特点是乖巧,故观众称其绰号为“漏瓢才” 。“漏瓢”者,俗谓活泼调皮之意也,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俏”。具体表现为: —、透字闪板多;二、花腔衬字多;三、强弱变化大,注意气息控制,强调抑扬顿挫;四、高低起伏大,他是以大本腔为主,结合二本腔,其二本腔音色苍老,不尖不薄,故能与大本腔交替运用,浑然一体,两者合用,使得音域宽广,随意跳跃,无拘无束。不过这也有得有失,比如衬字过多,乱了精练的唱词;旋律过巧,减轻了丈夫气慨。可总的说来,瑕不掩瑜,他不失之为一个豫西流派须生唱腔的佼佼者。

他在1957年洛阳地区戏剧会演中荣获一等演员奖。又在1961年洛阳地区会演后被推选参加1962年全省名老艺人会演,其录音带至今仍在省里珍藏。可惜我县倒没有保存下来。

就是这样一个终生以剧团为家的名老艺人,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无故被迫离开了他难舍的家---文艺团体,被送进“敬老院”。在南城墙内,原文昌阁旧址,当时是“敬老院”的菜园地,他常在地里除草,那是1969年的事了。不料,第二年他便含冤去世,就葬在那块菜地里。真巧!唱了一辈子《文昌阁》,死后又进了文昌阁。

请在下框中对原详细介绍信息修订完善(点击此处将原内容复制到下框中

应注意内容的排版形式,注意换行等。不得出现“编辑本段”、“图册(xx张)”等之类的词语。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法律声明广告服务站点导航友情连接意见反馈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
Copyright 2009-2010, LUCKCOM Co.,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