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项信息补充完善         
所属榜单: 小剧种地方戏经典剧目排行榜
选项名称: 四平调《小包公》
修订时间:
处理状态:
温馨提示: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修订本条目信息,请登录再行修订! 立刻登录!
更新图片:
正在使用的图片
我上传的图片

请填写图片更换理由:

说明:

  • 涉嫌侵权或存在版权争议的图片,一律不予采纳!
  • 请说明原图的不足和新图片等,若无明显优势,一般不会采纳,请勿上传!
  • 您上传的图片中不允许出现网址、标志、电话等涉嫌广告宣传的元素!
  • 图片须小于200K,尺寸在150*150--1600*1600像素之间,且只能为jpeg格式。

当前简介: 不超过300字,简介信息无须换行、排版
四平调小包公是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四平调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拜金荣 的代表作
请在下框中对原简介信息进行编辑修订(点击此处将原内容复制到下框中

当前详细介绍: 不少于50字,不超过2000字,请注意介绍内容准确性和换行、排版形式!
商丘四平调是全国稀有戏曲剧种之一,现仅存于商丘。它是一种说唱艺术,由两人演出,男演员身挎花鼓,腰系彩绸;女演员古装粉面,头戴绣球,足踩高跷。两人边歌边舞,活泼风趣。
商丘是闻名遐尔的戏曲之乡,不仅是豫剧豫东调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四平调剧种的发源地,商丘市四平调剧团是这一剧种的创始团。
1945年,以邹玉震、王汉臣为首的花鼓艺人,历尽艰辛,在苏北花鼓的基础上,吸收兄弟剧种的有益成分,演化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剧种——四平调。

商丘市四平调研究学者蒋云声老师回忆起四平调的形成过程,不无感慨地介绍:当时挂牌它叫咣咣戏,因为当时在商丘县演出的时候有个谓主,外号叫大苏瓜,谓主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居委会主任那一角,当时呢,他看咣咣戏不象是个剧种名称,所以他详细的听了花鼓演唱以后,感觉到花鼓当时都是用真声演唱,听起来很稳,加上当时在花鼓里面有一种板式或者有一种腔调就叫评调,这样就是四平八稳这种感觉,他又懂得其他一些剧种,象京剧里面就有四平调,所以他可能受那种启发,又加上对当时花鼓演唱的一些亲自感受,综合起来,给老艺人建议不要挂咣咣戏,就改四平调怎么样,老艺人感觉有道理,剧种的名称比较文雅,所以说当时就采纳了,在商丘演出开始,以后挂牌就叫四平调,改四平调以后还是叫花鼓,正是因为这样,观众就认为名不符实,送个绰号叫老改敲,这样对老艺人也是个刺激,在没有办法的时候,采取临时的措施就是和其他剧种联合演出,叫两下锅或二碰子。在当时同台演出的最典型的一个是评剧,一个是曲剧。曲剧那个时候也没有打击乐,就是没有锣鼓,它光有弦乐,花鼓呢,有锣鼓,没有弦乐,这样,两个班子合起来演出好象可以做一种弥补。当时地方剧种发展的很快,象二夹弦,柳琴,清音,道琴,这些戏很快都已经发展起来了,花鼓老艺人影响也很大,不改不行,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后来到1945年,豫剧班子里请过来或者说偷过来一个琴师,叫扬学智,请过来以后在安徽的沙河一带的刘集,是一个集镇,白天晚上日夜的在研究,怎么样加伴奏,通过三个月,忍饥挨饿,日夜奋战,这些老艺人受当时一些剧种的影响,豫剧、评剧、两夹弦,特别是评剧的影响,吸收这些剧种的一些音乐成分,在花鼓的基础上,搞成了一个雏形,当时的第一个实验剧目是陈三两,也就是从这时候才是四平调剧种真正的诞生,刚刚兴起的时候,那种弦律比较朴实,比较简单,也就是说叫四句一回。什么叫四句一回呢——加哼唱。

由于四平调产生于民间,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一旦被认可,便迅速在民间流传。1956年,河南省举行首届戏曲观摩会演,商丘市四平调剧团不负众望,以《陈三两爬堂》一举夺魁,邹爱琴荣获表演一等奖,王汉臣荣获表演二等奖,从而大大促进了这一剧种的迅猛发展,豫鲁苏皖四省纷纷成立四平调剧团,并掀起了“女学邹爱琴,男学王汉臣”的高潮,四平调剧种也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这时,四平调也突破了“四句一回”的板式,变得更加丰富,乐队的人数也由当初的3人发展到10人,唱腔更加委婉、动听。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四平调横遭厄运,四平调剧团也一度湮没。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四平调剧团得以复生。为了四平调剧种的复兴与发展,商丘市四平调剧团率先成立了音乐研究小组,奔赴豫鲁苏皖四省四平调剧团收集整理有关资料。1981年,原商丘市文化局(现梁园区文化局)召集豫鲁苏皖四省八个四平调剧团有关人士在商丘座谈、交流,在规范四平调板式类别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唱腔音乐的发展重点,先后整理、印发了《四平调唱腔汇集》、《四平调伴奏音乐》等20多万字的宝贵资料,对四平调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小包公》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剧目又以绚丽的光彩活跃在戏曲舞台。

原来四平调没有自己真正的花脸唱腔,特别是《小包公》,又接近于童声,又具小花脸,这样的唱腔也是一种新的创作,在运腔的方法,行腔的方法,弦律的走向都有一些新的变化。小包公的出现,填补了四平调没有花脸的空白,而拜金荣老师独特的表演和唱腔将四平调带入一个空前的盛境。(渐入小包公唱段)
80年代后期,随着传媒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戏曲一度步入低谷。商丘四平调剧团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用自己独有的艺术形式为人民服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赞誉,并作为稀有的戏曲剧种,被纳入首批河南省民间民族文化保护工程实施项目。以付梅为代表的第三代商丘四平调优秀青年演员在全国和全省的戏曲大赛中频频得奖。一时间,不仅中原各媒体齐声称赞,台湾《弘报》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四平调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海峡内外重放异彩。

请在下框中对原详细介绍信息修订完善(点击此处将原内容复制到下框中

应注意内容的排版形式,注意换行等。不得出现“编辑本段”、“图册(xx张)”等之类的词语。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法律声明广告服务站点导航友情连接意见反馈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
Copyright 2009-2010, LUCKCOM Co.,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