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是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坐落在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学校由创建于1953年的新中国军工科技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先后经历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几个发展阶段,1993年更为现名,1998年9月,江泽民同志为学校亲笔题写了校名。在五十多年的建设历程中,学校秉承哈军工的优良传统,凝练出“以人为本、厚德博学”的办学理念,发扬“团结、献身、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坚持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提高质量,现已建成以工为
学校北依紫金山,西临明城墙,校园占地3118亩。校园内曲塘潋滟,佳木葱茏,碧草如茵,景色宜人,与中山陵风景区浑然一体,是修身治学的理想园地。校舍建筑总面积88.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1.5亿元,各类基础设施齐全,后勤服务系统完善。现有实验室59个,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7.2亿元;图书馆藏有中外文图书文献200万册;拥有2个标准运动场和室内体育场馆等完备的体育设施。
学校设有机械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自动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动力工程学院、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外语系,建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并与合作方联合创办了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和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两个独立学院。学校现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的二级学科达9个),2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0个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含建设点),4个国防重点建设专业,4个国防特色紧缺专业;1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114个硕士点,以及分布于工、理、文、经、管、法6个学科门类的64个本科专业;此外还具有EMBA、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和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具有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招生权,现有各类在籍生3万余人。
学校具有教授任职资格整体审定权,可自评增列博士生导师。拥有教职工3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学科研人员17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含双聘院士3人),“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78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入选者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7人,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入选者2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7个。
学校立足培养素质全面的高质量人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原则,以“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谐统一为目标,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五十多年来,学校以严谨的学风和执著的创新精神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10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7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领导和中坚,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技中心,设有科学研究院和30余个研究机构,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级质检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并以此为依托建成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取得了一批成果。2010年,学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3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科技活动经费达到7.11亿元;被SCI/E、EI、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70余部。学校重视科技创新,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是“全国专利工作试点示范高校”,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依托大学和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为推进成果转化、加强社会服务构建了一个新平台。
学校面向国内外积极开展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已与美、英、法、德、日、俄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近年来,学校每年选派学生赴法、德、日、韩等国攻读学位或短期进修。1994年,学校成立了由多家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南京理工大学董事会,董事单位在学校设立奖教金、奖学金40余项。
学校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包曼国立技术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海外近百所高校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每年邀请数百名海外知名教授学者来校讲学或开展科研合作,提高了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学校与多所海外高校开展了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项目以及学生海外学习体验活动。同时,学校注重与企业、社会之间的联系,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在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共设立各类奖助学金百余项。
新世纪,新征途,南京理工大学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知识传授与人格塑造并重,科研创新与技术转化兼行,以博大的胸襟,宽广的视野,务实的作风,求是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朝着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战略目标阔步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