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产阶层已达就业人口的23%,北京、上海等大城市40%都是中产,中产阶层正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扩大。”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发了社会上不小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数据和普通人的切身感受不太一致,甚至有网友戏谑自己“被中产”了。
当“中产”的帽子被专家戴到了自己的头上,许多人却高呼“被中产”,这一幕实在是很滑稽。
说实在的,中产阶层扩大,自然让人欣喜,一般而言,如果一个社会的结构是“橄榄型”(也有称“菱形”的),意即,富豪与权贵、穷人与弱者都是少数,中产阶层占据主流,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稳定、理性、建设、务实,有利于开掘出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公平、公正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但问题是,中产阶层是不能“被中产”的。
专家的提法本身就让人难以接受。中产是按职业而不是按收入来分。而许多人的所谓中产,竟然就是房奴,专家和老百姓的“感觉差距”如此之大,如何让公众接受?
还有,竟然将“蚁族”看作是中产阶层的后备军。当然,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蚁族”完全可以成为中产阶层,但从现实来看,其中的概率必然是很少的。因为我们的社会公平程度还远远不足。在就业路上玩的还是“拚爹游戏”,一些“官二代”、“富二代”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行动,而“民工二代”、“穷二代”则很难看到生活的希望。在权力运行还未完全透明起来,在腐败还在侵蚀着我们的制度,“蚁族”成为中产的希望还是相当渺茫的。
有多少中产是“被中产”?有多少中产是“伪中产”?其实,是否属于中产阶层,恐怕人人自己清楚。如果自己不认为自己是中产,被专家强行戴上中产阶层帽子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对于社会来说,我们如果陶醉于专家的“伪中产”中,显然是很相当危险的。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在统计数字上将中产阶层无限扩大,而应在社会制度、权力监督等方面实施更为广泛意义的公平。让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看到希望,看到公平,看到腐败无处可藏,如此而来,中产阶层不用专家“自说自话”,也会日益壮大。说到底,“被中产”只是一种专家式恶搞罢了。(前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