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水均益:
欢迎您继续收看《环球视线》。
随着媒体的不断曝光,目前广受关注的问题阿胶和假紫砂壶造假的事件再一次将中国制造推上了风口浪尖。而无独有偶,就在几天前美国华盛顿邮报上刊登了一篇关于“中国制造”的文章,引起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那么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后中国制造时代怎样追求品牌创新》。文章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那就是中国为什么缺乏世界级的品牌。
这是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话题,我们把个大笔的利润拱手让人,就因为欧美日等国家拥有世界性的品牌,而我们没有。我们通过一个短片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
(播放短片)
解说:
美国华盛顿邮报的记者走上街头向人们询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迅速说出一个中国品牌的名称。日本有索尼,墨西哥有科罗娜,德国有宝马,韩国有三星,中国有……?
在街访中,很多人能够细数出很多国家的代表品牌,但是却难以说一个能够代表中国的品牌。于是,华盛顿邮报刊发了这样一片文章,文章写道,去年中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并有望在今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随着中国的国际戏码不断加重,缺乏全球性的知名品牌却威胁着中国的强国之梦。而没有强大的具有世界性品牌,意味着中国只能做从事繁重劳动的“世界工厂”,巨额利润却被国外的设计师和工程师获得。例如,苹果公司有大批iPhone在中国制造。iPhone的高端手机如果售价750美元,其中只有25美元能够留在中国。
美国商业周刊杂志从2006年开始,连续四年发布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但拥有170万个国内品牌的中国却没有一个品牌上榜。世界名牌产品和优秀企业是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质量高低的综合反映。而今,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太需要自己的品牌来证明自己,如果没有一个或者多个世界品牌,中国制造怎不黯然失色。
水均益:
所以这个数字,张先生,还是非常令人担忧,也让人有一点点小小的寒心。
中国作为世界现在第二大出口国,170万个国内品牌,而在世界100强的排行榜当中,我们是零,怎么看待“中国制造”这四个字?
正在评论 中国品牌距离世界名牌有多远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燕生:
我们会发现目前的“中国制造”真正登上世界上,由一个制造的大国变成世界的强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刚才看到前面那么多世界名牌,韩国有三星,德国有宝马,中国有什么?马上我脑子里就想了,中国有红旗。但是我们说红旗在中国人心目中间是品牌车的象征,但是凭红旗要成为世界的名牌,我们想想它还需要做什么样的努力,你会发现是全方位的。因为我们知道,要成为品牌,实际上不仅仅是制造,它一定是创造创意,一定是人才和智慧的结晶,一定在全球范围内有这种汽车也好、商品也好、服务也好,美誉度,这个是一个对中国来讲是一个需要努力一个方向。
正在评论 世界品牌百强中中国无一席之地
水均益:
其实我觉得我们今天这个节目的标题有一点伪标题的概念,《170万:0 中国名牌在哪里?》。其实这个答案我相信有很多,但是也没有。怎么回答,因为这个涉及的方面太多了。比如说我们在这儿来看一下,2009年全球最佳品牌的排行榜,我们来看前20位没有一个是中国的。但是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可口可乐、IBM、微软、诺基亚,包括丰田等等,再下面惠普、奔驰、吉列、思科、宝马、三星等等几乎这些都在中国有加工销售的地方。
张燕生:
对。
水均益:
而这里面像刚才短片也提到了,我们中国的贴牌,或者来料加工这种制造,我们挣的利润太可怜了。我们比如说一个IPHONE,就是现在时髦的那个手机,750美元,只挣仅20美元还是30美元。大量的利润实际上流向国外。
张燕生:
是这样。
水均益:
那怎么办呢?这对我们来讲这是一个应该值得反思,但是同时应该想办法弥补的一个问题吧?
张燕生:
对,确实是这样。
这个弥补的话,我个人是这么想的。
水均益:
怎么转型?
正在评论 “中国制造”面临转型
张燕生:
怎么转型。比如我们说中国的海尔,中国的海尔在美国投资的时候,是把它转型的路分成三步。
第一步,进入世界的舞台——美国市场,首先是如何能够生产出美国市场时销对路的主流产品。
第二步,怎么能够进入像美国这个世界舞台的主流渠道。
第三步,怎么能够打造当地消费者认可的本地品牌。
专家观点 从贴牌到品牌再到世界名牌是中国转型方向
你会发现这三步每一步都是一个大的阶段。这样以来,实际上我们会发现从贴牌到品牌,从品牌到名牌,从名牌到世界名牌对中国来讲,你会发现这个过程中间它有一个巨大的变化,也就是前30年,主要是低价格,主要贡献者是农民工的汗水。
专家观点 从低价格到差异化是一个巨大进步
我们说今后呢?那么今后我们会发现光是低价是打不出世界名牌的,我们需要差异化,我们需要创新和创造,创新创造核心的是要人才。
水均益:
也就是说智慧。
张燕生:
智慧。因为我们知道,真正的品牌成为名牌,成为世界名牌,它是知识和无形资产打造出来的,也就是对中国来讲。
正在评论 “中国制造”面临转型
水均益:
其实这个名牌,我们大家还有一个问题,我注意到您最近在接受一家国内媒体采访当中提到说,因为势必我们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要逐渐升高。当中国劳动力成本逐渐升高,其它国家和地区就会取代一部分,甚至是很多“中国制造”的低成本的优势,接下来我们怎么办?你应该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新”,应该是这么一个概念是不是?
正在评论 制造 创造 中国如何两者兼得?
张燕生:
是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实际上我是把过去的30年和未来的30年分成两个阶段。过去的30年我们竞争的优势是低成本、低价格,便宜。未来的30年,我们的成本不低了,我们的价格不低了,我们靠什么来竞争呢?我们靠的就是我们讲的我的东西好,也就是说我的增值高。
水均益:
像日本的索尼亚,你爱买不买,但是你还非买不可
张燕生:
对,从这个角度来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