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马尔·穆阿迈·卡扎菲,1942年6月生于利比亚南部费赞沙漠地区苏尔特的一个柏柏尔人普通牧民家庭。1969年9月1日,卡扎菲领导“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出任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并晋升为上校。此后,卡扎菲执政42年。利比亚反对派武装于2011年8月22日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政权正式垮台。
奥马尔·穆阿迈·卡扎菲,1942年6月生于利比亚南部费赞沙漠地区苏尔特的一个柏柏尔人普通牧民家庭。属柏柏尔人的卡扎法部落,笃信伊斯兰教。1969年9月1日,卡扎菲领导“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7年3月2日,改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出任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并晋升为上校。此后,卡扎菲执政42年。2011年3月19日美国海军向利比亚发射了110多枚战斧导弹,北约对利比亚的战争爆发,在持续了五个多月的内战后,利比亚反对派武装于2011年8月22日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政权正式垮台。
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被执政当局武装俘获,头部和腹部中弹受伤,因伤势过重而死亡。他的死为利比亚的战争画上了一个句号,同时也标志着利比亚的“卡扎菲时代”宣布结束。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马姆达尼对此事件评论说:“利比亚在非洲是有代表性的:津巴布韦、肯尼亚、象牙海岸、乌干达,这些国家的民主运动都不是全国性的,反对派都想走捷径。我知道的所有非洲反对派都在等待北约的干预,来解决权力分配的问题--不是民主,是权力。我认为这个办法对非洲是不好的。另外,在利比亚发生的变故,尤其是对卡扎菲的处理,也吓坏了非洲的领导人们,他们都被吓得动弹不得了。”
主要经历
1942年 出生在苏尔特一个游牧部落家庭。
1961年 在班加西利比亚大学攻读历史,后在班加西军事学院学习。
1965年 在利比亚陆军服役。
1966年 赴英国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受训。
1969年 领导“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任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兼武装部队总司令。
1970-1972年 卡扎菲任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兼国防部长。
1977年起任“人民委员会总秘书处总秘书”,成为革命领导人兼任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1979年3月 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只保留“革命导师和兄弟领袖”称号。1982年至1983年任非洲统一组织主席。
2011年3月19日美国海军向利比亚发射了110多枚战斧导弹,北约对利比亚的战争爆发。
2011年8月22日利比亚反对派武装攻入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政权垮台。
2011年10月20日晚上被俘后遭民众暴打,身体中弹不治而亡。
成长历程
1942年,卡扎菲出生在利比亚沙漠中部,苏尔特以南50英里的阿布哈迪。他的父母都是不识字的贝都因人。卡扎菲的家庭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部族家庭,他有3个姐姐,全家都靠出租骆驼维持生计。
1951年,利比亚获得独立时,卡扎菲还在苏尔特一所小学读书,他是家族中能读、写、受过正规教育的第一人。卡扎菲学习很用功,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就睡在清真寺的地板上,一周回家一次,来回都是徒步。那时的他一脸严肃、沉默寡言、虔诚笃信。因为是班里最大的学生,又是贝都因人,他常常被同学嘲笑。
14岁那年,卡扎菲到在利比亚中南部的一个小城塞卜哈读中学。塞卜哈可以说是卡扎菲革命生涯的起点。他在那里定期接触阿拉伯报纸与电台广播,特别是收听来自开罗的“阿拉伯之声”,里面传出的埃及领导人纳赛尔雄辩有力的讲话,深深地吸引了少年卡扎菲。
1952年,纳赛尔发动的革命,使埃及进入一个新时期。埃及的反帝国主义、支持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外交政策以及主张平等、社会主义的国内改革,受到中东地区民众的广泛欢迎,埃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和尊重。纳赛尔的《革命哲学》成了除《古兰经》之外,对卡扎菲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他认识到“武力”的神奇,“殷切盼望着向敌人开火”。
另一方面,此时的卡扎菲已从一个封闭地区来的乡巴佬,成长为英气十足、初具个人魅力的少年。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始围绕在卡扎菲身边,其中很多人成为他信赖的亲密助手,这大概是塞卜哈生活给他带来的另一个转变。卡扎菲开始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参与愿望,曾经沉默寡言的男孩子,已成长为一位雄辩者。他经常站在公园的墙上对同伴慷慨陈词,以至于他的朋友有时要随身带着一把小凳子,以便能让他站在凳子上演讲。不久,卡扎菲便因组织政治游行而被学校开除。
卡扎菲后来到利比亚第三大城市米苏拉塔读书。这里,他的视野更加开阔。上世纪60年代,阿拉伯世界是一个各种政治组织躁动不安、竞相争取支持的舞台。卡扎菲在米苏拉塔读书期间,也正是他政治理论建构的关键时期。卡扎菲明显对政治人物感兴趣,他读了很多领袖人物比如林肯、凯末尔的传记,还看过孙中山的文集等。
意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1963年,卡扎菲放弃了已经学习了两年的大学历史专业,加入保卫国王的精锐部队——昔兰尼加卫队,进入利比亚皇家军事学院学习。学院的英国教官洛上校,对这位持强烈反西方态度的青年军官印象不佳,评价说“他是我们最落后的学员”,“在班加西军事学院里,别人能做到的,他要花成倍的时间;98%的学员通过了考试,只有2%的学员没通过,他就是其中之一”。
奇怪的是,在卡扎菲从班加西军事学院毕业的第二年,1966年,他获得了去英国培训的机会。其间,他曾在波沃顿完成皇家空军中队信号教导员的课程——不过卡扎菲后来承认,他是靠欺骗手段获得了这个机会:他宣称自己是一名亲英人士,并声明英国军队是利比亚宝贵的财富。卡扎菲业余时间表现出来的兴趣主要是足球和阅读,其英国指导员给了他很高的评价:“一个幽默、有趣味的军官,总是乐观向上,工作起来很努力,并且勤勤恳恳尽职尽责。”
半年的培训学习结束后,卡扎菲回到利比亚担任通讯兵团中尉军官。实际上,早在1969年1月,卡扎菲便想有所行动,后来因种种原因,一再推迟;7月,利比亚国王伊德里斯一世去土耳其和希腊度假。8月,国王把利比亚上、下议院领袖召到希腊,宣布退位,王位交给侄子侯赛因王储,利比亚局势更趋混乱。
一个突发事件成了革命的导火索:1969年8月21日,一个澳大利亚宗教狂热分子在耶路撒冷旧城里,纵火焚烧了伊斯兰教三大圣地之一阿克萨清真寺,伊斯兰世界群情激愤。卡扎菲召集身边的青年军官,决定在9月1日采取行动。他发动了九月革命,推翻了伊比利斯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
人物著作:卡扎菲是利比亚作协的非名誉主席,2001年6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在国内出版了《卡扎菲小说选》,李荣建译。
人物形象
卡扎菲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他执政后在利比亚提出恢复伊斯兰教的“纯洁性”的口号。利比亚原是酒的出口国,但卡扎菲颁布法令禁止酿酒和出售一切烈性饮料。 卡扎菲出身游牧民族,主张部族社会的自然公平,他反对奢侈豪华,过着简朴的生活。他本人生活十分简单,仅喜欢喝矿泉水和驼奶。他喜欢住帐篷而不喜欢住豪华宅邸,喜欢骑骆驼而不爱坐高级轿车。他的妻子和儿女一直住在的黎波里的军营里。他在帐篷里办公和会见外宾。1989年,他到南斯拉夫出席不结盟首脑会议,就住在自己带去的帐篷里。革命成功后,他的父亲在首都贫民的窝棚里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卡扎菲说,等所有的人都有了适当的住房,他父亲才有像样的住所。
形象风格
无论任何场合,卡扎菲总是身着同一颜色的服装,有时是白衣、白裤、白鞋、白头巾、白手套,外披一件镶着金边的白色斗篷;有时是黄色卡其布军服,戴同样颜色的头巾,在十几名保镖的护卫下出场。卡扎菲的饮食十分简单,早餐是面包和驼奶。午餐多为烤牛肉或烧牛排,外加利比亚汤,有时也吃柏柏尔人爱吃的古斯古斯。 他喜爱足球运动,是意大利老牌球队尤文图斯队的股东。
风格独特,脾气古怪
卡扎菲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行动常常令人难以捉摸。这是因为他从小在沙漠里长大,过惯无拘无束的游牧生活,加之上学时喜欢看乌托邦和无政府主义的书籍,因而养成了放荡不羁的性格。比如,1988年,他亲自开推土机推倒的黎波里监狱的大墙,放出400名政治犯。卡扎菲反美,但对释放在黎巴嫩和菲律宾扣押的西方人质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他忧伤时,他不是醉心于文学创作,就是一人到沙漠的帐篷里静思,聆听真主的声音。
卡扎菲善于演说,他讲话从不用讲稿,口若悬河,慷慨激昂,不时挥舞着双手,显示出勇气和力量。他喜欢用戏剧性的行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政策,因而常常引起人们的非议和讽刺,甚至说他是“言行无度、不合情理”的怪人。1988年,在阿尔及利亚举行的阿盟首脑会议上,卡扎菲右手戴了一只白手套,说这是为了与“美国走狗” 握手时不至脏了自己的手。
2000年7月,卡扎菲率领由二百多辆汽车组成的庞大政府代表团,白天驱车赶路,夜宿临时搭的帐篷,浩浩
卡扎菲与萨科齐握手
荡荡地穿越撒哈拉大沙漠,前往多哥首都洛美,出席非统组织首脑会议。他的这一行动一是他要通过此举宣传他建立“非洲联盟”的倡议;二是他要用事实向人们证明,他修建穿越撒哈拉大沙漠高速公路的主张是可行的。
中国驻利比亚前任大使王厚立也曾在文章里提及过与卡扎菲有关的两个小故事。有一次,卡扎菲突然来到开罗,说有急事要立即会见穆巴拉克总统。当时中国的国务院领导人正在埃及访问,穆巴拉克只好解释说:他实在拿这位兄弟没办法,只好立即见他,请原谅。几年前,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承建了班加西附近的一片新住宅楼,可是楼房刚盖好,就被附近许多居民抢占入住。当地主管部门没有办法,只好向上头反映。卡扎菲知道后接见了住户代表,对他们说:“你们是国家的主人,房子就是为你们盖的,住下吧!”于是众人高呼:“卡扎菲万岁!” 2006年3月,喀土穆峰会前夕,外界猜测卡扎菲十有八九不会出席,而他却在峰会开幕前两天就抵达喀土穆,成为最早抵达的阿拉伯国家元首,弄得东道主苏丹措手不及。在卡扎菲座机降落前不到一小时,东道主才知道他要大驾光临,赶紧铺红地毯,还好赶在飞机降落前准备停当。正在参加阿拉伯外长会议的阿拉伯联盟秘书长穆萨得知消息后,赶紧离开会场直奔机场……谁知会议只进行到一半,卡扎菲就提前打道回府了。
美国中央情报局有很多情报,都指向卡扎菲的怪诞。有份报告说,他在1985年的马略尔卡岛之行中,化了妆,带着玩具熊,为了安全拒绝睡在旅馆为他准备的床单上。1982年的一份报告说,“据判断,他患了严重的性格变态……在沉重的压力下,当他判断失误时,他常会有荒诞怪异的行为”。还有的报告说,他在过去几年内服用了过多的安眠药,早晨再吃别的药让自己清醒过来;而据另一份报告说,他的抑郁症很严重,以致在阿齐齐亚兵营的走廊里游荡徘徊,“语无伦次地喃喃自语”,“含糊不清地自言自语”。
以色列人则想从生理角度,解读卡扎菲那些异于常人理解的思维和行动。他们说,卡扎菲患了痔疮和癫痫病。埃及前总统萨达特也曾十分关心卡扎菲的心理状态。在卡扎菲对开罗进行正式访问、抱怨眼睛疼时,萨达特劝卡扎菲进行一次大脑透视,但被卡扎菲拒绝。
微服私访,胆大过人
有关卡扎菲经常微服私访、亲自检查政府官员工作的故事颇多。1971年,他到一些政府机关突访,发现许多机关职员在办公室里喝咖啡聊天,这引起他的极大不满。为了使他们把主要精力都能集中到工作上,第二天就派军用卡车开进政府办公大楼,拉走了办公室里的大部分家具。还有一次他乔装成平民,和医生说他的父亲得了重病,着急下班的医生给了他两片阿斯匹林了事,大发雷霆的卡扎菲立刻下令将这个草菅人命的医生驱逐出境。
传奇婚姻,理性大于感性
关于卡扎菲与自己的第二任妻子的邂逅更是众说风云,其中最传奇的说法是:他之所以娶了第二个妻子,是卡扎菲与萨菲亚因为这个女人是刺杀他的凶手,在1970年的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建国一周年的庆典上,卡扎菲正在检阅台上高高兴兴地阅兵,这时候一个负责急救的女护士悄悄地走上了检阅台,并且很快地接近了卡扎菲,趁他不注意,突然打开急救箱拿起里面的手枪就对准了卡扎菲的头,就在她准备扣动扳机的一刹那,卡扎菲也正好一扭头,看见了她,当时28岁的卡扎菲望着黑洞洞的枪口和枪口前这位年轻的女子不知所措,而睁大眼睛看着帅气的卡扎菲的这个女护士一时间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前来行刺的枪手,竟然慢慢地放下了手里的枪,这时卡扎菲笑了,他正打算迎上前去,身边刚反应过来的警卫扑上前去就制服了这位女刺客,卡扎菲命令警卫退下然后得知这位女子叫萨菲亚,一个礼拜后,卡扎菲和萨菲亚举行了婚礼,后来萨菲亚为丈夫训练出个个身手不凡的女子军。
这听起来不可思议,的确,真相其实是这样的:1969年卡扎菲正在外地视察,突然一股强烈的不适感让他不得不停下工作去当地的医院检查,值班医生说他只是普通的感冒,可在一旁的女护士否认了医生,坚持说是阑尾炎,这个女护士就是萨菲亚,后来的检查证明萨菲亚是正确的,这次的巧遇就成全了卡扎菲和萨菲亚的姻缘。
非洲政策
“卡扎菲对待非洲非常慷慨,到利比亚来的非洲穷国,他都不会让他们空手而归。”刚果一家报纸就曾讥讽出席非盟峰会的卡扎菲:“利比亚圣诞老人又来撒钱了。”
2000年非洲统一组织首脑会议在多哥首都洛美召开。为了给“非洲合众国”造势,也是想用事实向人们证明,他修建穿越撒哈拉大沙漠高速公路的主张是可行的,卡扎菲率领由200多辆国内汽车组成的庞大政府代表团,首尾长达几公里,白天驱车赶路,夜宿临时搭的帐篷,浩浩荡荡地穿越撒哈拉大沙漠,前往多哥首都洛美。然而,庞大的车队却愁坏了多哥的会议组织者。
2002年,模仿欧盟成立的非洲联盟取代了成立35年之久的非洲统一组织。
卡扎菲的非洲政策,似乎是奏效的。连曼德拉也曾公开表示:“穆阿迈尔·卡扎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革命偶像之一。”而利比亚陷入危机之后,非洲54个国家,有40多个表态不承认反对派。“这证明他在非洲国家还是有影响力的。”刘顺说。
2001年“9·11”之后,也许是意识到美国对伊斯兰世界的打击将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卡扎菲一反常态,强烈谴责恐怖活动,成为当时最早谴责恐怖主义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之一。以此为契机,利比亚与西方的关系有所改善。2003年,利比亚与美英达成对“洛克比空难”的赔偿协议。
外界评价
卡扎菲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世人对他的评价是毁誉参半。在一些人的眼里,他是“大救星”、“民族英雄”、“革命领袖”、“中东强人”;而在另一些人的眼里,他是“狂人”、 “疯子”、“恐怖主义支持者”、“暴君”。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将会给卡扎菲以公正的评价。但不管是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卡扎菲领导这个大约有六百万人口的国家摆脱了贫困,1981年,利比亚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1万美元,成为非洲最富裕的国家,即使在遭受西方经济制裁多年后,也是非洲生活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国民享受义务教育和完善的医疗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