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金花,一介风尘女子,为何会吸引新闻界、文学界乃至军政界名人的目光?她身上有哪些传奇元素?在无数演绎和想象下,“赛金花”早已成为超越她本人的概念和符号。
赛金花本姓赵,乳名彩云,生长于姑苏。因家道中落,十二三岁时她到苏州花船上陪客人喝茶赚钱,1887年(光绪十三年)被前科状元洪钧看中娶回。当时洪钧已经是五十岁的人,对这个小妾极为宠爱,新婚当年,他任俄、德、奥、荷四国出使大臣,带的唯一家眷就是彩云。赛金花以公使夫人身份出访,不仅见过德皇威廉二世和皇后,还见过著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在她的回忆中,俾斯麦和她握手时“当面赞扬我一句‘美丽’。他是一位红面银须,两目炯炯,容貌举止都很严肃的老人。”
回国后不久,洪钧病逝,本留给她五万两赡养费,据说被洪氏族人私吞。赛金花为生活所迫——也有人说是不甘寂寞——重张艳帜。她在上海设了“书寓”,自立门户开书寓者是当时妓女的最高等级,要求精通弹唱,懂得应酬交际规范,书寓的陈设装修也要高雅讲究,按规矩只卖艺不留宿。后来经朋友介绍,她北上京津,开了“金花班”,状元夫人赛金花声名远播,一时五陵年少争缠头。她喜欢着男装骑马上街,时人称她“赛二爷”。
当时著名的艳体诗人樊增祥以赛金花和洪钧的韵事写就长诗《彩云曲》,风格颇有些模仿白居易的《长恨歌》,流传甚广。但真正使赛金花名扬海内的事件,乃是庚子事变中“色相救国”。
刘半农认为赛金花是晚清史上一个关键的线索人物,采访她能挖掘许多历史真相和名人“散叶”。他请京城古琴高手郑颖孙先生出面约请赛金花,赛同意每周抽出两个半天的时间,在隆福寺西口郑颖孙家中接受采访。
先后谈了八九次,尚未落笔成稿,刘半农于1934年7月染急性热症逝世,年仅43岁。商鸿逵拿着先师遗留的采访资料不知道怎么办,请示胡适,胡适让他实话实说,作“口述实录”。于是商鸿逵按照刘半农生前定下的提纲,出版了《赛金花本事》,此书至今还是了解赛金花生平的最重要著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