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损核电站泄漏哪些放射性物质
定义:
主要指核物质泄露后的遗留物对环境的破坏,包括核辐射、原子尘埃等本身引起的污染,还有这些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后带来的次生污染,比如被核物质污染的水源对人畜的伤害。
起因:
由核武器实验、使用,核电站泄露,工业或医疗上使用的核物质丢失等造成。
危害:
一定量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既具有生物化学毒性,又能以它的辐射作用造成人体损伤,这种作用称为内照射;体外的电离辐射照射人体也会造成损伤,这种作用称为外照射。辐射损伤是各种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各种生物效应的总称。这是由于各种电离辐射(如X或γ射线、β射线、α射线和中子束等)引起电离、激发等作用而把能量传递给机体,造成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放射性核素可以对周围产生很强的辐射,形成核污染。放射性沉降物还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体内达到一定剂量时就会产生有害作用。人会出现头晕、头疼、食欲不振等症状,发展下去会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如果超剂量的放射性物质长期作用于人体,就能使人患上肿瘤、白血病及遗传障碍。
典型案例: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30分,在苏联白俄罗斯-乌克兰大森林地带东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 4号机组发生的一次反应堆堆心毁坏、部分厂房倒塌的灾难性事故。当场造成31人死亡,大量强辐射物质泄漏。俄罗斯大约4300个城镇和村庄坐落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遭受放射污染的区域。
在布良斯克和卡卢加地区,来自私人农场的蔬菜和家畜的放射性水平大约有13%不正常。外漏放射性污染不仅影响苏联大片地区,还波及瑞典、芬兰、波兰等国,成为引起世界震动的一次核电站事故。截止2006年,还有超过150万俄罗斯人住在受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污染的土地上,其中有人还在吃受放射性污染的食物。联合国卫生机构评论说,大约9300人可能死于由放射性污染引起的癌症。
放射性防护:
核电厂放射性物质泄露产生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内照射上。内照射与外照射的显著差别是,即使不再进行放射性物质的操作,已经进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仍然在体内产生有害影响。造成内照射的原因,通常是因为吸入放射性物质污染的空气,饮用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水,吃了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物,或者放射性物质从皮肤、伤口进入体内。由于核素的种类不同、毒性不同,带来的危险程度也不同。因此,根据放射性核素摄入体内产生危害作用的大小和在空气中的最大容许浓度,把它们分成极毒、高毒、中毒和低毒四组。操作不同毒性的核素时,对操作设备和建筑物的设置地点等都有不同的要求。放射性防护又可分成内照射防护和外照射防护。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地隔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各种途径,防止放射性物质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内。
基本防护措施是:
① 空气净化,通过空气过滤、除尘等方法,尽量降低空气中放射性粉尘或放射性气溶胶的浓度;
② 换气稀释,利用通风装置不断排出被污染的空气,并换以清洁空气;
③ 密闭操作,把可能成为污染源的放射性物质放在密闭的手套箱或其他密闭容器中进行操作,使它与工作场所的空气隔绝;
④ 加强个人防护,操作人员应带高效过滤材料做成的口罩、医用橡皮手套,穿工作服;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场所,操作人员要带头盔或穿气衣作业。防止放射性物质经口腔进入人体内,严禁工作人员用可能被污染的手接触食物、衣服或其他生活用具。
防止放射性物质不经过处理而大量排入江河、湖泊或注入地质条件差的深井,造成地面水或地下水源的污染。建立内照射监测系统,应对工作环境和周围环境中的空气、水源和有代表性的农牧产品进行常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改进防护措施。
日本核泄漏最新消息:中国发现自日本入境船舶和旅客放射性异常
中国国家质检总局25日连续发布两份通告,称无锡和厦门分别发现日本籍入境旅客和曾停靠东京港的入境船舶核辐射放射性异常。
在距离上海约100公里的江苏无锡,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所属的无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3日在对ZH9056次航班进行核辐射监测时,发现两名日本籍旅客核辐射放射性异常,这个航班是由日本东京飞往无锡的。经定位定量监测,这两名旅客的检测结果严重超标。无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随即通报当地环保、卫生等部门。
当晚21点15分,在无锡市政府的统一协调下,两名日本旅客被送到江苏省指定核与辐射污染和医学处理定点单位的苏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辐射损伤诊疗,并对衣服和携带物进行了相应处理。官方引用专家的话说,这两名旅客对其他人没有辐射危害。
经询问,两名旅客在日本分别居住在长野县和埼玉县,在地震发生后均没有离开过本县。其中,长野县距离福岛县350公里,埼玉县距离福岛县200公里。
另外,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所属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2日在对“MOL PRESENCE”号入境船舶登轮实施检验检疫时,发现其放射性异常。在地方政府的牵头组织下,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正配合有关部门对该轮做进一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