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在社会工作中也常常出现,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实际应用
抓住你的听众,关键在开始的三分钟。
如果你在做一场报告,抑或是一场演讲,开始的三分钟很重要。你必须在三分钟内进入你的主题,必须在三分钟内以你的魅力抓住听众。整个的演讲过程要逻辑清晰,层层推进。演讲过程中要设计语调的变化,意境的变化,力求在"中场"也产生"三分钟效应"。
两个人交谈的时候,同样要注意节奏,控制时间,重要的内容要在前面的三十分钟充分交流,切忌铺垫太长。如果你发现对方已经开始看表,或者注意力开始分散,开始东张西望,你的谈话就要准备收场了,收场的时候最好把你的态度或者观点再总结一次,这样效果较好。
超限效应,对做广告宣传也有一样的启示。一个创意很好的广告,第一次被人看到的时候,令人赏心悦目,第二次被人看到的时候,会让人用心注意到他宣传的产品和服务。但如果这样好的广告要在短时间内大密度轰炸的时候,就会令人产生厌恶之感。所以,广告宣传是需要有一定的密度,使需要从多维度刺激消费者的感官,但要适可而止。
在商店管理中,"超限效应"常常出现于批评教育中。一个店员犯了错误,不管大小,都被店长"死死抓住",并在一切可能的环境中进行重复批评,比如例会的时候、谈话的时候。尽管时间和事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店长对此却表现出了"超强"的记忆力,津津乐道,喋喋不休。殊不知,这种接二连三地重复对一件事进行同样的批评,会使员工从最初的内心愧疚变成不耐烦,进而产生逆反心理--"为什么对我的过失总是耿耿于怀?"本来他(她)也许已经做好了改正的准备,但在店长无休止批评的刺激下,完全有可能索性破罐子破摔,这会给药店管理带来更大的不稳定因素。
一个人的语言魅力不在于他说了多少,而在于他说的是什么。一些人所以话太多,喜欢讲长话,是想显示自己的"才能"。他们往往把讲长话当作是有水平的表现,其实,话讲得到位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口才。
语言学家拉克夫曾说过三个说话的原则:
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唠叨不停的人,常常不考虑听者的感受,不考虑自己所说的话是否是别人需要的,也经常不给他人说话的机会,所以有时候也容易招人烦。马寅初先生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有一次曾经在百忙中参加中文系郭良夫老师的结婚典礼。贺喜的人们发现校长亲临现场,情绪顿时高涨起来,鼓掌欢迎马校长即席致词。马寅初先生本来没有想到自己要讲话,但是既然大家热情相邀,又不能让大家扫兴。讲什么呢?多夸奖新郎几句吧,又显得是客套话;讲学问吧,显然不切时宜。最后,他来了个一句话的演讲:"我想请新娘放心,因为根据新郎大名,他就一定是位好丈夫!"人们听了马校长的这一句话,起初莫名其妙,后来联系到新郎的大名,恍然大悟:良夫,不就是善良美好的丈夫吗?
记住,任何沟通,特别是旨在诱发别人态度改变的说服和引导,都必须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